目錄
ToggleAI 趣事:迪拉(Diella)——阿爾巴尼亞的 AI 部長,與真假矛盾的邊界
在眾多 AI 新聞裡,有一條特別有戲劇張力:阿爾巴尼亞政府在 2025 年 9 月宣布,任命一個 AI 系統 Diella 為該國的「人工智慧部長」(AI Minister),專責監管公共採購與合約流程。這可不是電影劇情,而是真實在發生的事件。
Diella 長什麼樣?她要做什麼?
虛擬身份,不是真人:Diella 並不像傳統部長會出席國會折衷,她是以虛擬系統形象出現,在屏幕上與公眾互動。
職責範圍有限:目前她主要負責公共採購、審查合約條款、查驗文件、提高透明度。並不是全面掌管政策。
象徵意義強烈:政府把她掛在這個位置,一方面是警示改革、強調反貪透明;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種政治噱頭或實驗性象徵。
- 法律與監督空缺:AI 沒有法律人格,更缺乏民主責任與問責機制。有人質疑:若 Diella 做錯決定、或被駭入怎麼辦?誰來監督?
- 在她首次亮相時,她還在議會發表過演說(以虛擬方式出席)。
爭議與風評:不少人驚艷,也有人懷疑
支持者認為,Diella 可以替代人性弱點:減少貪腐、避免人為干預、提高契約透明度。由 AI 來審查合約、監督投標流程──聽來有某種理想感。
批評者則提出幾點疑問:
合法性與憲法問題:她究竟有什麼法律地位?是不是違憲?人們能不能質詢、罷免?這些待解。
- AI 的偏誤與漏洞風險:AI 模型本身來自訓練資料與設計者選擇,有偏差風險。若 AI 被教材、語料或指令設計有偏,可能反而加劇不公。
- 象徵性 vs. 實質性:有評論認為這更多是政府的「科技宣示」或政治手段,而不是能真正改變制度腐敗的靈丹妙藥。
- 社會信任問題:人民願不願意接受「看得不見的 AI 管理者」?如果不透明或缺乏溝通,可能引發信任危機。
一件趣聞:AI 插手政府職務,但還是靠人在背後
儘管 Diella 被標示為部長,她其實是橋樑角色,仍有許多決策、監督與操作環節仍由人類負責。換言之,這是一場「人機混合治理」的初試。這件事讓我們去問:科技可以插手政治嗎?什麼時候插、插到哪裡比較安全合理?
這像是一個放大鏡,讓我們看見 AI 在權力、責任、信任、合法性之間的張力。
📎 相關報導:阿爾巴尼亞 AI 部長 Diella 上任 衛報+1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