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在創意、音樂與藝術:創作者的新盟友還是挑戰?

創意產業,特別是音樂與藝術,一直被看作是人類感性、美感與想像力的舞台。但現在 AI 正在漸漸走上這舞台,帶來新的工具、新的可能性,也帶來一些棘手的問題。這篇就來聊聊 AI 怎麼在這些領域翻攪局勢,對你這種做音樂+課程+行銷的人來說,可以怎麼利用,也要小心什麼。

  1. 作曲/創作變得門檻更低
    AI 音樂生成器(如你也可能知道的 Suno、Udio 等)讓人只要打一段 prompt,就能生成旋律、伴奏、甚至部分人聲。這對不懂音樂理論或沒有大樂隊背景的人,是個巨大助力。
  2. 大量 AI 音樂作品湧入平台
    例如 Deezer 曾統計:每天約有超過 20,000 首完全由 AI 生成的歌曲被上傳,佔該平台每天新增內容的約 18%。這速度非常快。
  3. 市場大小+成長率很高
    AI 在音樂領域的市場預期/報告顯示:生成式 AI 音樂市場(Generative AI in Music)正以將近 25–30% 的年複合成長率(CAGR)成長。到 2025、2026 年,營收與應用範圍都預期會有顯著提升。
  4. 法律與版權衝突陡增
    隨著 AI 使用被訓練在海量已有版權的音樂或聲音素材上,誰該拿版權、誰該領酬勞、怎樣透明地追踪這些作品就變得複雜。創作者擔心自己的創意貢獻被 AI 模型「偷用」,或是 AI 生成的音樂在平台上賺錢但又沒有公平補償。
  5. 音樂平台要標示與打擊假/欺詐內容
    因為 AI 作品太多,有些作品甚至為了刷榜或流量,用自動化手段(bot)混進平台,或是偽裝成人的作品。平台開始導入 AI 偵測、標示 AI 生成內容/歌詞/人聲的功能,或拒絕支付這些欺詐性/未經授權的作品版稅。

藝術與設計領域裡,AI 拓展了什麼可能

  1. AI 作為創造工具/協作者
    在視覺藝術、設計裝置和藝術展覽中,創作者越來越常把 AI 當成「共創者」(co-creator)或是「聯合腦袋」。例如用 AI 來做 mood board(情感版面/構思板)、生成草稿、幫忙試不同風格、材質、色調。這樣可以節省時間,也可能開啟意想不到的風格混合或新形式。
  2. 美術展覽與 AI 藝術館的興起
    有不少 AI 藝術展覽/裝置作品被策展單位/設計師採用。像洛杉磯即將開的 Dataland,是以 AI 藝術為核心的博物館,預期成為推廣 AI 藝術與探索 AI+藝術倫理的新基地。
  3. 趨勢風格在藝術中改變/混合
    AI 藝術不只是複製人類風格,而是風格融合/風格轉換變得更容易。諸如超現實主義(surrealism)、超寫實(hyper-realism)、自然主題(nature、「生物友好」biophilic)和生態意識(eco-consciousness)等主題,在 AI 藝術中被頻繁使用與探索。
  4. 文化與代表性偏差的問題
    AI 模型訓練用的資料集中,往往偏重西方、歐美或 Global North 的音樂/藝術文化。很多非西方風格、民俗音樂、或是小語種藝術風格,在資料裡被嚴重低估,導致 AI 在那些風格上的表現或創新不易被重視。這會造成全球文化多樣性被壓縮。

未來望向哪裡

  • AI 與人類合作會更深:不只是「AI 做大部分,我做修飾」的方式,而是「共同思考、共同試錯」的夥伴關係。

  • 法規與責任制會越來越嚴:版權、倫理、訓練資料來源、透明度、AI 生成內容的標示,這些要求會漸漸變成標準/政策/法律,而不是圈裡自律就好。

  • 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會被更多人提起:讓 AI 能夠更好地理解非西方/小語文化,或加入這些文化元素的模型更多,會是未來的重要方向。

  • 新的商業模式:像版權分潤/AI 藝術 NFT/虛擬展覽/AI 藝術品市場等,可能被創造或重塑。因為工具與受眾都變了。

結論

AI 在創意/音樂/藝術領域正在從邊緣工具變成核心參與者。對你來說,這是機會也是挑戰:若善用它,可以讓創作更快、更有實驗性,也能拓展市場與受眾;但若忽略版權、文化特色、道德/法律問題,也可能帶來麻煩。

最新報導連結

以下是幾篇與這篇主題密切相關的最新新聞/報導/研究連結,提供給你做延伸閱讀/素材:

  1. Deezer 為了打擊 AI 音樂詐騙,將標示 AI 生成歌曲 — Deezer 表示每天上傳至其平台的曲目中,約有 18% 是完全由 AI 生成。 AP News

  2. 瑞典推出 AI 音樂授權(AI music licence)制度,保護作曲者 — 瑞典的著作權機構 STIM 提供一種授權方式,讓 AI 公司合法使用已有版權歌曲來訓練模型,同時確保作曲家/作詞人獲得補償。 Reuters

  3. 藝術家 Refik Anadol 在「數據」與 AI 藝術上的新視野 — 他將數據視為創作材料,開設 AI 藝術博物館 Dataland,探索人+機器+記憶+想像力共同創造的可能。 TIME

gary
gar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